惠民:惠民工坊生
近日,记者从惠民县人社局了解到,近几年,惠民县外出务工人员逐年递减,就业稳定受到较大冲击。尤其是农民居民上楼居住,随即面临“务农无土地,上班无岗位,失业无保障”的困境,怎样充分挖掘这部分劳动力,既能解决企业招人难题,又能为群众增加收入?
惠民县人社局瞄准问题,结合本地实际,利用社区在基层治理和服务方面的优势,把就业元素全方位融入社区村居,依托村级人社服务点建成从培训到上岗全链条服务的“惠民工坊”,走出一条群众致富之路。
家住惠民县胡集镇陈集社区的刘洪花已经在“惠民工坊”工作一年多的时间了,“在这一出门就能上班,主要是接送孩子不耽误时间,待遇也不低,感觉挺好的。”刘洪花原来在服装店打工,后经人介绍来到“惠民工坊”工作,日收入能达到一百元。
“惠民工坊”—华纺加工店位于惠民县胡集镇陈集社区,紧靠着刘洪花居住的美丽乡村安置小区,计件工资,多劳多得,刘洪花是工坊的“多面手”,什么工序都能很快上手,收入也十分可观,关键是上班时间灵活,有事情就去忙,有空就来,不耽误接送孩子。宗玲玲也是其中一员,“从外边干活儿干一天歇一天,在这里天天有活儿干,和外边比起来,这里给我们家庭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加工点占地面积450平方米,分为整理区、裁剪区、缝制区三个模块,生产设备24台,辐射周围13个村庄,解决安置就业30余人,现年产量约24000余件,该加工点有长期的合作厂家,全年有活,务工人员日均收入100元,实现了群众增收。
“我们的上班时间比较自由,今天我们在岗的一共十几个人,现在是农忙,大部分人回家收玉米了,我们工资结算以计件的方式,她们平时的时候每天都是挣到八九十块钱,有的能拿到一百多,基本都是附近的居民,在这里就近就业。”工坊负责人刘亚茹表示,加工点第二期正在建设,现在已经发布招工启事,建成以后,能够吸纳40余人就业。
惠民县人社局着眼家庭无务工群众,加大对接服务力度,针对家庭真实的情况,指导各镇办筛选适合岗位进行精准推送和介绍,提高群众就业成功率。目前,已开发孙武街道渔网加工项目、清河镇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等30余家惠民工坊,帮助3000余名居民就业增收,真正的完成了农民“家门口”就业的愿望。
山东惠民华红家具有限公司位于桑落墅镇,主要营业范围是家具的加工及销售。华红家具的展销厅摆满了各具特色的藤编家具。负责人杲俊华表示,这都是附近居民的手艺,“他们领了活回家干,领多少自己说了算,干完了我们验收结账,一点不耽误自己的事。”该公司定期到附近农户家里收活儿放活儿,更是把工作岗位送到了出行不便的贫困户家里,让无法外出、无业可就且有能力干活儿的贫困户依靠自己的双手就业、就地脱贫。
记者走进怡佳工艺品加工坊,看到一个个精美的小筐整齐地摞在一起。一个光秃秃的架子、一根拇指宽的带子……经过一双双巧手后,不一会儿编织筐的雏形就出现了,在加工坊学习的几位工人都在60岁以上,一般经过两个小时左右的学习就可以把手工活拿回家。“现在都是发到工人手里,工人领回家后,按规定时间交回来,这对于干活来说是自由的,我非常放心他们干的活,而且不会出现断活的情况。”怡佳工艺品负责人刘洪蕾说。
一直以来,许多中老年人宅在家里无事可干,更无法外出务工,惠民县人社局充分的发挥在家编织创收的优势,发动各个镇办、社区的扶贫工作坊,将纸绳收纳筐等原材料发放给编制巧手,再统一回收。这样居民们在家里接工厂的活干,上班时间可以自己把控,既能更好地照顾家人,又能挣一些钱补贴家用,每天就靠闲暇时间做,就能挣上三四十块钱,极大减轻了家庭生活负担,群众幸福指数极大的提升。就业岗位送进家,使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便就业,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增加收入,释放了一大批农村人力资源红利。
下一步,惠民县人社局继续加快“惠民工坊”建设,推进乡村振兴与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创新建设,全力开创县域经济发展、群众就业增收多方共赢的新局面,通过企业进驻、人才回引等措施,与各社区实际做好结合,高标准、高质量精心打造,打造“社区+企业”发展模式,真正的完成群众“家门口就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程芃芃 通讯员 王晓燕 卢树斌 胡晓伟 报道)
部长有约丨邹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新安:党建赋能基层治理,多元共建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