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宽峻、孟婥获2024纺织科学成就奖第十四届中国纺织学术年会芜湖举行
在安徽省芜湖市举行。年会设置了1个主会场、16个分会场,以及墙报和展览展示区域。会议以“新质学术、责任创新、科学发展”为主题,围绕生物基纤维材料高端高值化应用、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丝绸材料及低碳制造、纺织材料循环利用技术、现代纺织加工技术、纺织前沿科学与技术、智能健康纺织及可穿戴技术、纤维新材料与纺织清洁生产技术、生态染整技术、纺织品时尚设计与绿色制造、高科技服装、纺织与材料交叉前沿科技、纺织未来技术、车用先进纤维材料与纺织品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会议颁发了2024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科技奖,发布了第25届陈维稷论文卓越行动计划以及2024年纺织博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卓越行动计划遴选结果等。
会议由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主办,安徽工程大学承办,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协办,并得到了东华大学、江南大学、青岛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苏州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西安工程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支持。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刘维民院士,东华大学俞建勇院士、朱美芳院士,浙江理工大学陈文兴院士,武汉纺织大学徐卫林院士,江南大学金征宇院士,东华大学孙以泽院士,中国纺联副会长李陵申,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伏广伟,安徽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卢平等领导,知名专家、学者,和来自生产、教学第一线的科技工作人员和纺织高校的师生、相关方面的领导、媒体代表等千人参加会议。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伏广伟在致辞中说,学会将弘扬科学家精神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把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最为工作目标。积极倡导广大纺织科技工作人员,把个人学术追求融入科技强国建设的伟大事业中。目前纺织学术界“守正创新、求真务实”的作风逐步形成。他在列举了学会所取得的成绩后表示,“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学进”,只有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才能引导广大科研工作者聚焦主业,在解决科学问题上动脑筋、下功夫,激发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创新成果,也才能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提供有力支撑。他呼吁,让我们一起进一步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共同净化学术生态,为捍卫“公平、公正和透明”的科技软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安徽工程大学始于1935年,是安徽建校最早的工科院校。被誉为安徽制造业的“黄埔军校”,在近90年的办学历史中,学校办学目标不断明晰,办学层次逐步跃升。安徽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卢平在致辞中介绍,学校纺织服装学院建立于1982年,是安徽最早培养纺织服装行业拔尖人才的高校,拥有安徽唯一的纺织服装类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紧紧围绕“科技、时尚、绿色”的新定位,40多年来为行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他说,本次大会由安徽工程大学承办,充足表现了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对安徽工程大学的信任、对学校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发展的高度认可。他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常来学校指导,助力学校纺织服装学科凝聚优势特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中国纺联副会长、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党委书记李陵申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已确定进入新一轮的“改革时间”,作为纺织科技工作人员,我们应当始终心怀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紧迫感,在全面深化改革、构建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进程中,把握机遇,勇于担当,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的高端化升级,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落地,这是新时期行业科技的中心内涵。
为此,李陵申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聚焦基于纤维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创新产业链,创建新质生产力。二是优化科技教育人才创新性配置,实现关键共性技术革命性突破。三是构建高水平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打造产业技术基础的强基工程。
针对学会在行业科学技术创新方面的作为,李陵申要求,要充分的发挥工程科技的创新性、集成性、辐射性和带动性作用,牵引基础科学发展、带动示范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紧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要求,以自我革新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推动纺织科学技术在产业领域的精准应用,力促纺织技术“产学研用”及学会发展迈向新的台阶。
2024年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开展了科技论文卓越行动计划遴选工作,包含3个子项目:分别是纺织博士学位论文、纺织硕士学位论文、陈维稷论文卓越行动计划。共有54篇论文入选或入围,其中博士学位论文8篇,硕士学位论文16篇,第25届陈维稷论文30篇。会议为入围和入选的论文作者颁发荣誉证书。
在颁奖环节,学会颁发2024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科技奖,包括纺织科学成就奖、纺织科学技术创新奖、“中复神鹰”纺织青年科技奖。此外,今年还首次颁发了纺织前沿科学奖(Frontiers of Textile Science Award),该奖项是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支持下设立的国际化奖项,目的是激励在纺织前沿科学方面积极探索并取得突出成绩和做出重大贡献的海内外科技工作人员,凝聚海外人才助力纺织科技强国建设。
2024纺织科学技术创新奖西安工程大学教授 樊 威天津工业大学教授 李新荣北京服装学院教授 刘 莉东华大学教授级高工 王富军东华大学研究员 王先锋东华大学研究员 相恒学东华大学研究员 张世超
2024“中复神鹰”纺织青年科技奖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 邱志成东华大学研究员 王黎明江南大学研究员 张典堂
2024“中复神鹰”纺织青年科技奖颁奖嘉宾、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韦表示,中复神鹰成立于2006年,目前已形成年产2.5万吨碳纤维生产能力,成为目前全球单体最大的高性能碳纤维生产基地,产品覆盖各行业应用,有能力为全球市场提供碳纤维解决方案。他希望行业各界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复神鹰,为中国高性能纤维发展做出贡献。
2024纺织科学成就奖获得者,青岛大学教授房宽峻在获奖感言中表示,能够获奖很激动,感谢行业的认可,这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从事纺织事业45年来,我经历了纺织从弱到强的过程,此次获奖将是一个新的起点,我将为中国纺织工业继续奋斗。
2024纺织科学成就奖获得者,东华大学教授孟婥表示,进入纺织行业20年来,见证了纺织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这为纺织装备的研发提供了广阔空间。未来,我将不忘初心,继续创新,为行业高水平发展做贡献。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决定增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教授孙以泽,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彭慧胜为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会士。
为提升纺织科技协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促进资源互补与跨界合作,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决定新设立3家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科研基地(第八批)。
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以“新质学术、责任创新、科学发展”为主题进行演讲。他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新的时代纺织科学技术创新的方法与路径。
首先,他以大量的数据和实例阐述了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走在前列,干在实处的成绩。大多数表现在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行业加快技术转轨和质态跃升,新的生产要素、产业关联、价值模式加速形成。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牢牢把握科学技术创新这一核心要素方面,孙瑞哲强调,要以科学技术创新破除内卷格局,要以科学技术创新突破要素束缚,要以科学技术创新构筑安全屏障。
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科学技术创新呈现新的特征趋势,孙瑞哲认为,出现了新的内容范畴、新的组织形态、新的工具范式、新的价值标准。对行业科学技术创新提出新的要求。要把握科学技术创新的趋势特征,深化规律性认识,推进创新更高质量发展。对于科学技术创新,要实事求是,立足实际,更看重系统集成,更看重突出重点,更看重发展实效,按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规律,推动行业科学技术创新。要把牢价值取向,自觉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纺织强国的伟大事业,扎实推进科学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层次地融合,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刘维民院士以“纺织织物固体润滑复合材料:从设计制备到工程应用”为题作了报告。他从研究背景、纤维织物润滑材料设计制备、工程应用与展望,阐述了纤维织物在固体润滑材料领域的研发应用情况。他认为,随着高端装备性能的不断的提高和突破,对织物自润滑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就需要进一步提升纤维织物自润滑材料的综合性能。随着装备轻量化的要求提升,纤维织物润滑材料与轻质合金之间的匹配性研究要进一步深入。此外,标准体系仍不够完善,需要加强有关标准体系建设。
江南大学金征宇院士以“颠覆性技术与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题介绍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涵、颠覆性技术的内涵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系,以及近期公布的颠覆性技术。他认为,颠覆性技术是“改变游戏规则”的战略技术,能以革命性形式对领域产生“归零效应”,全面改变相关应用领域的体系和运行规则,并由此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是推动人类社会变革的根本性力量。他强调,颠覆性创新可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生产的技术路径、产业模式、产生新业态、创造新产品、引发新需求,改变现有市场格局,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能级跃迁。他列举了在人工智能、人机交互和仿生、电子和计算机领域、生物交叉学科、生物医学、新材料等领域的颠覆性技术。
青岛大学教授夏延致以“生物基纤维材料(海洋)研究现状和趋势”为题介绍了生物基纤维研究背景、海藻纤维产业化与基础研究进展、十万吨级阻燃粘胶纤维技术集成研究进展、阻燃涤纶产业化研究进展。他表示,未来的研究方向为海洋生物基高分子复杂体系及功能化理论研究、海洋生物基材料加工与生命健康应用,以及海洋生物基原料高效制备。
第十五届中国纺织学术年会将由南通大学承办。南通大学副校长华亮、安徽工程大学副校长凤权上台交接中国纺织学术年会承办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