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是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柱产业。今年两会期间,新京报记者专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纺织大学校长徐卫林。他介绍,航空航天和军工、生物医用材料、智能可穿戴纺织品是目前极具潜力的行业研究方向。他建议推动纺织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有关专项实施,加大对高端医用纺织材料、绿色低碳、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关键共性技术上的支持。此外,针对近年来马面裙“出圈”等文化现象,徐卫林认为,现代纺织业在保护和传承非遗、推广中国文化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京报:纺织学科研究性强,纺织行业也包罗万象。在你看来,纺织行业给国家、人类带来哪些影响?
徐卫林:纺织行业是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柱产业。从产业规模看,我国纺织纤维加工量占世界纤维加工总量的50%以上,化纤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70%以上,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世界的1/3以上,产业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近年来,我国纺织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科技、时尚、绿色”成为新标签,应用领域不断向医疗卫生、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延伸,在推广节能减污技术装备、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等方面进步很快,已经走上了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赛道。
此外,健康也是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纺织品在大健康领域会实现更多元、更深层次的应用。比如,面向老年人、婴幼儿、残疾人等特殊人群需要,以舒适便捷、安全智能为重点,不断的提高产品的智能、功能水平。医用纺织材料是纺织材料中科技含量最高、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最为广阔、创新性最强的品种,目前有很多功能性纤维在医学领域的运用已经到了临床应用阶段,比如人造皮肤、人造血管、人造骨骼等。
新京报:掌握核心技术离不开自主创新。目前行业有哪些重点研究方向,要重点解决哪些科研难题?
徐卫林:航空航天和军工、生物医用材料、智能可穿戴纺织品是目前极具潜力的研究方向,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功能纤维、差别化纤维和高性能纤维的发展是现代纤维科学进步的象征,为传统纺织工业的技术创新、向高科技产业的转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航空航天领域,航天服、火箭导弹外壳等都是纤维编织复合而成的,有一款波音飞机的外壳,就大量使用了加强碳纤维复合材料。
此外,智能监测纺织品也是未来医疗与纺织结合的研究重点,比如研发智能化石膏绷带。如果能研制出智能、舒适性好、压力更贴合不同恢复期状况的绷带,能更舒适,也能更科学地帮助患者快速恢复。
在难题方面,纺织材料在不同场景中都会面临原料的选择、制备工艺、纤维设计及其应用上的挑战。尤其是在具体应用中,智能穿戴服装的灵敏性与稳定性、有关数据的采集与传输、织物能源的供应,甚至研发制造的成本,都具有一定挑战。
新京报:说起纺织,很多人会联想到汉服或近期大火的马面裙。在非遗传承和展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方面,现代纺织业起到什么作用?
徐卫林:现代纺织业在非遗传承、展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方面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首先是材料的不同。现代纺织业对新材料的开发使用,为传统服饰的创新提供了更多选择,使传统服饰更加舒适、耐用。例如,传统纺织品通常以麻布为主,较为常见的即粗针布,现代纺织多选用棉纤维制成传统服饰,棉布的柔软程度和贴合程度明显提升。
其次是工艺的不同。现代纺织可以生产出更加细腻柔和的面料,并实现大规模生产,满足市场需求。2023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同比下降,但是毛纺、麻纺、丝绸等天然纤维制品出口却实现逆势增长,这就是纺织新技术在传统纺织领域应用的结果。
此外,还体现在保护与传承方面。现代纺织业通过对传统工艺的记录、研究和创新,将数字化虚拟修复与AI技术结合,实现破损纺织品的修复与创新,帮助保护和传承那些可能会随时间消失的传统制作技艺。同时,又将修复后的传统服饰元素运用于现代服饰的设计过程中,实现现代与传统的结合。比如敦煌壁画的独特肌理与当下纺织面料流行趋势相结合,用现代纺织加工手段实现了传统风格面料的开发与设计。
徐卫林:今年,我主要关注的是加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完善纺织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引领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助力纺织科技强国建设。为此,我带来的建议包括逐步推动纺织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有关专项实施,加大对纺织行业重点基础材料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和高端医用纺织材料、绿色低碳、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关键共性技术上的支持,攻克一批重点基础材料,高端、绿色、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关键共性技术,解决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面临的难点、痛点和堵点。
此外,建议将科普成果作为科研成果重要考核指标,完善有关政策措施,激励更多纺织领域的科技工作人员投身科普工作,丰富优质科普资源供给。
相比传统纺织业,现代纺织业在技术、材料、设计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和创新,为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纺织大学校长徐卫林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