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取时代关键词,记录国家成长与进步。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策划《时代关键词》,今天推出外贸篇。关键词特别提示:外贸大楼、广交会、入世、义乌、进博会。
电视剧《繁花》中汪小姐上班的地方“外滩27号”,如今已成为上海的热门打卡地。没错,这里正是上世纪50年代起上海乃至全国外贸起步的地方,也是新中国第一代“外贸人”最常提起的关键词,老上海习惯称之为“外贸大楼”。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国家进出口始终在低水平徘徊。1950年全国进出口总值仅为11.35亿美元,出口的商品80%以上是初级产品,而进口的主要是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1955年,前身为“洋行之王”的怡和洋行收归国有,此后它长期作为上海市外贸局的办公大楼,人称“外贸大楼”。那时,外贸进出口权归属国家,所以在电视剧里,汪小姐是一名国有企业的外销员,也就成了负责出口配额的“关键人物”。而她所在的外贸大楼,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外贸圈的焦点。
陈才林1983年大学毕业后就被分配到这里,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担任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的外销员,负责美国地区业务。他骄傲地和记者说,“当年外贸大楼相当有派头,从一楼到七楼分布着众多国有外贸进出口公司。而他的办公室在三楼,向东正对着黄浦江”。
陈才林回忆:“当时我们是搞外贸的,外国人经常要上门跟我们谈判的,国家也很重视,有外宾进来谈判,要引导他们到一楼专门有一个谈判间的,如果外国人要想跟我们做生意,他只能上门,咱们不可以到他的宾馆里面去的,当时是很严的。我们是做纺织品的,纺织品(出口)要配额,当时配额很紧张的,所以我们都是有要求的,要多创外汇,要用好用足(配额)。”
80年代中期,国家提倡发展外贸代理业务。当时外贸只有国企可以做,普通工厂没有进出口权,需要找外贸公司代理,而有进出口权的公司又是有配额的,企业要通过这一些外贸公司的配额,才能将自己的产品出口。如果想要配额,一定要去外贸大楼预约。当年上海外贸有纺织品出口五朵金花之称,纺织品和服装、丝绸、家纺和针织五家出口公司,年合计出口金额在12亿-13亿美元,是上海的出口大户。陈才林记得,他每天从早上八点半一直忙到晚上十点,通过函电联络外商,审查信用证,与外宾谈判,为国家争创外汇。
“忙得简直要飞起来,因为你知道当时国家缺少外汇,我们就是承担了国家要创汇、收汇的责任。当时我们的祖国的优势就是人多,靠纺织品。有一个说法,我们是出口了10万件衬衣去买美国的波音飞机。所以我们的服装,如果我们出口,全世界没有国家能够跟我们比价格的。”陈才林表示。
当上海“五朵金花”努力为国家争创外汇的同时,在广州,“打破西方封锁,创办一个大型展会”从想法变成了现实。1957年4月25日,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中苏友好大厦拉开序幕,成为新中国冲破西方经济封锁与政治孤立、打开通向世界大门的重要窗口。从那时起,每年春秋两届、从不间断的广交会(CARTONFAIR)成了全球想和中国做生意的外贸人口中一定会提到的“关键词”。
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外贸经营权逐步放开,由国营外贸企业垄断经营慢慢地发展为民营外贸企业和工贸公司,建立起中外合资外贸企业,实现了外贸主体的多元化。1990年,在深圳一家工艺品国营进出口公司工作的刘威被派去广交会,第一次和外国人有了直接接触。
刘威回忆:“当时有一个犹太人,他是荷兰的客商,他说你能对你公司的全部的产品进行报价吗?我问领导,领导说不用理他。因为1990年的时候,外商要哪个产品我们才报哪个产品的价格。当时向一家中国公司询价,差不多要十天半个月才答复。那个客户在交易会结束的最后一天,拉着我的手,用很期待的眼神看着我说:你刚毕业,你是在中国、在现场能和我沟通得最好的新手之一。我希望你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英文说的是keep your promise,你要报给我。”
刘威回来,一个人加班,准时把全部报价发给了客户,并得到了人生的第一笔订单,7万美元。第二年,这位客户跟他签了100万美元的订单。后来他决定自己干,和太太一起做生意。这家小型的非公有制企业在深圳逐渐壮大,生产的家居装饰品出口到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刘威说:“参加广交会是外贸人成长的必修课。从1990年开始我一共参加了56届广交会,从一开始站在前台谈生意,到后来站在展台后,看着我们公司的员工和外商交谈,拿下了慢慢的变多的订单,这里见证了很多像我们这样的外贸企业挺进世界舞台的蜕变和绽放。”
如果说广交会让中国外贸企业非间接接触到了国外市场,那么“入世”则是中国主动对接国际经贸规则的开始。此前,中国因为没有加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出口屡屡受限。
1992年调回外经贸部后,龙永图开始了漫漫十年的复关、入世谈判路,并于1997年被任命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首席谈判代表。这段时期和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入世”成了国人时常谈论起的“关键词”。
和大多数国家比,中国的复关、入世之路更为漫长,先是国内放开外贸经营权,然后是关税谈判,关税谈判涉及6000多个税号,要一个产品一个产品、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谈。
记者:我们是一开始就想好“以开放促改革”,还是逐步、慢慢地明白开放的好处?
龙永图:应该是慢慢明白,开放不是孤立的,它是中国改革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处在一个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条款激发了中国内在的活力,解放了国内生产力。中国的发展充分享受了改革红利,而改革红利又来自于开放红利。
随着入世,中国人的视野和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经历了开放洗礼,规则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日益深入人心,国家发展的内在动力极大增强了。“狼来了”的故事没发生,自信而从容的中国从此迈出了坚定开放的步伐。这一切,龙永图都看在眼里。
“中国入世以后,引进了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双赢。不能总想得到自己的利益,应该经常换位思考,寻求共同利益。在国际经济贸易合作中只有秉承‘双赢’的原则才能处理问题。”龙永图表示。
入世后的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不少地方和企业抓住这一时代机遇,书写了一幕幕华美蝶变的传奇,其中,就包括义乌。
2024年5月,美国纽约时代广场上演了一段花式卖货视频,主角正是中国义乌国际商贸城的8位老板娘。听,她们用纯正的英语推介市场和产品,成了全球商贸热议的焦点。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老板娘们的外语晨练已经进行了17年。
有人问,为什么义乌能“做地球的生意”?义乌市商城集团市场运营公司副总经理陈知幸说,早在中国“入世”后的第二年,义乌国际商贸城一区市场就正式投入营运了,对义乌而言,“商机无处不在”。
“‘入世’以后,义乌搭上了顺风车,抓住了全球化发展的机遇。当时我们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目标,原先我们仍旧是以内贸为主的。原来都是国内采购商为主,‘入世’以后我们每年能吸引50多万人次的外商,商品内外贸比例转变成4:6,60%以上都是外贸。”陈知幸介绍。
踩准“入世”节拍接轨全球的义乌,10年间市场由9000标箱增长至57.6万标箱,商品出口遍及全球215个国家和地区。买全球、卖全球的“世界超市”义乌成为中国外贸出口的风向标、关键词之一。2005年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义乌国际商贸城工作的陈知幸深知,义乌的成就属于每一个努力的创业者。
陈知幸说:“工厂能自己生产几款,但义乌这一个地区会接触几百个厂家,也能接触很多的采购商,它会把客户的所有需求归集起来,创新出可能最新的爆款或者最好的产品。我觉得一个例子是比较深刻的,就是我们义乌市场的老板娘,他们天生可能就是一个设计师,会按照每个客户的需求,把这样的产品的功能或者外观,画出草图,后续只要通过专业的设计师进行美学提升,它可能就会成为市场上的一个爆款。”
当义乌老板娘不断在海外发掘商机的时候,慢慢的变多的外商同样在中国庞大的市场找到机会。新西兰中国商会秘书长李瑞秦至今记得2018年首届进博会时企业们的心情。“我觉得第一年的时候大家是觉得想要了解,非常好奇,很多人是来看的,然后到第二年的时候热情,你要是想在这儿订一平方米是很难的。”
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成功举办。在这个展会上,参展商是数以千计的外国企业,采购商则是摩拳擦掌的国内企业和消费的人。“今年去参加进博会么?”很快成为外国企业间相互问候的关键词。
首届进博会后,产自新西兰的新鲜牛奶仅用72小时就从农场摆上了中国消费者的餐桌。进博会成了新西兰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绿色通道”。到了第六届进博会上,展位已经变得“一位难求”,以至于李瑞秦在开幕前只能跟还想参加的企业不住地“抱歉”。
李瑞秦说:“原本我们预计可能有20多个企业来参加,我们签约的时候是按400平方米签的,后来报名想来的应该超过30家了,我们跟进博局来商量能不能再多给我们一点,然后又加了50平方米。”
几年来,进博会展示超过2400项代表性首发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累计意向成交额超过4200亿美元。今日之中国,与世界经济深层次地融合,已成为“世界的中国”。
第七届进博会新西兰展品从新西兰最大城市奥克兰集装箱码头装船出发了,经过一个多月的航行,已抵达上海……
【返回列表】